1. 錨定效應 (Anchoring Effect)
我們在進行決策時,會過度偏重最先取得的第一手資訊 (稱為錨點),以快速做出決定。比方說,當你看到一件商品要價300元時,你不見得會立刻決定買它。但是當你看到它的原價是1000元時,你會認為錯失撿便宜的機會很可惜,便提升了購買的慾望。這是商家常用的行銷手法,雖然那些「原價」很可能都是憑空捏造的,但事實證明這樣的吸引買氣方式相當有效。
2. 偏差結果論 (Deflection to the Result)
我們容易以最後的結果來評斷某項決定的好壞,而非去檢視其中的過程。商業廣告很常利用這點引導我們把視野集中在結果上 (例如要我們購買某樣東西)。因此如果你正在使用一支全新的iPhone,其實你並不能證明你花錢買它是正確的決定。
3. 選擇的弔詭 (The Paradox of Choice)
有時候「更多反而更少」,大量的選擇反而使我們心中一片茫然,我們能做的選擇越多,我們對自己最後做出的選擇越不滿意。你一定有這樣的經驗:當你買了某樣東西時,你馬上後悔了,因為你原本可以趁特價時再買,或買另一樣類似的東西。即便你所做出的選擇是最好的選擇,你依然感到不愉快,因為總是有更多可能性。
4. 聚類錯覺 (Clustering Illusion)
打麻將時一定遇過:運氣不好時,就是不上牌,運氣來了,連胡好幾把都沒問題。那是因為我們傾向從隨機的事件當中找出有跡可循的系統,這樣的思維常見於沉迷賭博的人,以及對命理特別執著的人。
5. 出醜效應 (Pratfall Effect)
想像一對情侶走在路上,其中一人突然撞上電線杆。這時另一人不太可能出現「這白癡!」的想法,相反的,他會覺得對方很可愛。那是因為過於完美的事物會讓人心生抗拒,無傷大雅的錯誤是迷人的,誰不會犯錯?讓我們身而為人的,就是那些錯誤。下次如果在你喜歡的人面前出醜了,真的不用太沮喪!
6. 庫勒雪夫效應 (The Kuleshov Effect)
這是常見的電影蒙太奇手法,當觀眾看見兩段無關聯的影像時,會下意識將兩者連接起來,為零碎的影像賦予邏輯性,這就是庫勒雪夫效應。除了電影,庫勒雪夫效應也常被商品廣告運用,讓你將某樣商品和某項你欣賞或嚮往的特質產生連結。
7. 負面自身形象 (Body Negative)
一旦一個人認為自己是醜陋的,他就會覺得這是造成人生失敗的主因,他們也深信自己的人生是失敗的。有這想法的人,其實通常是有魅力的,他們只是缺乏自信。
8. 存活者偏差 (Survivorship Bias)
這是非常難以避免的邏輯陷阱,容易左右我們對事情的看法。舉例來說,當我們在一家頗負盛名的咖啡店坐下時,心裡可能會想,開咖啡店既悠閒又好賺,我也來開咖啡店吧!以這種第一印象來評斷一件事的同時,我們容易忽略許多看不見的成本考量。你可能不知道,這家店是經過一段時間的競爭後存活下來的勝利者,你沒察覺到的是那些已經倒掉的店家,因此以為開一家成功的店是容易的事,低估了一件事的難易度。
9. 遙不可及效應 (Hard-to-Reach Effect)
簡單來說,人容易對遙不可及的人事物感到渴望。一個神秘、身分地位高、讓人猜不透在想什麼的人在其他眼裡會顯得比一般人有趣,讓人更想接近。
10. 對美的恐懼 (The Fear of Beauty)
你有沒有發現,一般人比較不願意坐在美若天仙的人身旁 (例如搭乘大眾運輸時),除非沒有其他空位?那是因為有的人在樣貌姣好的人身邊會感到過度緊繃:興奮的同時得控制自身行為、不想在對方面前出醜、害怕被比較、害怕其他人的眼光。若處在相貌平平的人身邊,就不會產生這樣的壓力。
來源:Bright Side
(往下還有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