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專心上生物課的人,應該會知道人類演化後有不少痕跡器官 (Vestigial organs) 留了下來,像智齒、尾骨和闌尾(或盲腸)等等已經沒有功能了。即使缺乏這些器官,人類也不會怎樣,因為我們不再需要智齒來咀嚼,也沒有尾巴了。
但盲腸除了讓人類抱受痛苦或死亡之外,作用似乎是零,到底它為什麼還存在於人類身上呢?美國伊利諾斯州中西大學的研究人員,探討了盲腸在進化過程中消失和再次出現的次數。他們發現,這個小器官已經演變了至少32次,但只消失了少於7次。
研究人員收集了533個哺乳動物種類的胃腸和生長環境數據,看看過去1120萬年盲腸在牠們的身上是否存在。在追蹤盲腸的出現和消失的模式之後,他們發現盲腸出現後就幾乎沒有消失過。「根據研究結果,我們認為盲腸在哺乳動物中,可能具有很微少的適應價值,能夠增加後代生存的可能性。」因此在演化的過程中,人類的盲腸沒有完全消失。
如果進化不把它淘汰掉,那麼它應該至少有一些用途?研究人員排除了生態因素如飲食、氣候和棲息地後,發現有盲腸的動物的盲腸中,淋巴組織的濃度較高。淋巴組織可以幫助刺激腸道中良好細菌的生長,這代表盲腸對人類的免疫功能有正面的幫助,可以防止感染。
「盲腸在一些哺乳動物發展後幾乎從未從譜系消失,這證明盲腸很可能有適應價值。」這個理論得到2012年一項研究的支持,該研究指出沒有盲腸的人患上艱難梭菌結腸炎的機率多4倍。它會引起腹痛、噁心、發燒和腹瀉等,嚴重的話則有後遺症。
左:艱難梭菌結腸炎,右:正常的結腸。
來源 : Elitereaders
(往下還有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