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拉底曾說過,真正的智慧始於當你發現自己什麼都不知道時。但其實這一點也不簡單,因為我們的大腦總是希望我們跟愛因斯坦一樣聰明,即便什麼都不懂,仍覺得自己懂很多,甚至認為自己聰明過人。根據YouTuber「After Skool」分析,這樣的現象可以用心理學家大衛鄧寧(David Dunning)與賈斯丁克魯格(Justin Kruger)提出的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來解釋。
所謂的鄧寧-克魯格效應,是一種認知上的偏差。據After Skool表示,缺乏競爭力或能力不足的人,易產生一種虛假的優越感,誤以為自己比實際上還要優秀。換句話說,知識不足的人,容易因為缺少自我認知進而自我膨脹。這樣的人往往會無視自己在面臨一項任務時,是否有足夠的知識及能力能夠勝任,過程中容易不懂裝懂,而非向他人請教、試圖改進或彌補自己的不足。
他表示,鄧寧-克魯格效應簡單來說是一種自我感覺良好,認為自己才能超群,別人都是泛泛之輩。若以簡單圖表解釋,鄧寧-克魯格效應會讓經驗、知識不足的人產生高度自信,除非在經歷一段學習經驗後認知道自己的不足,而隨著見識的增加,人會發現天外有天,自信心大受打擊,來到「絕望之谷」。唯有以謙卑學習的心態面對課題並不斷充實自己,才有辦法走出「絕望之谷」真正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進而將知識傳遞給更多人。
總歸來說,這項理論說明了當你對某件事知道的越少,越容易自認為懂得多。如果想跳脫鄧寧-克魯格效應的影響,那麼得先有「我其實什麼都不懂」的認知,才是知識成長的開始。
他最後提醒,以下幾點能夠幫助我們避免陷入鄧寧-克魯格效應的迴圈:了解自己的長處、了解自己的不足、接受批評、不斷學習。
(往下還有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