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男同志與女同志對抗中傷聯盟 (GLAAD) 分析2014年114部上映電影的結果,當中有17.5%有LGBT族群的角色,其中65%是男同志、30%是雙性戀、10%是女同志,沒有跨性別角色。
另一項南加州大學的研究發現,從2007年到2014年的電影中,只有0.1%的角色是跨性別的。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或許都有那一兩部片能讓我們深深感到共鳴,但是LGBT族群卻連從電影中找到跟自己相似的角色都有困難。
外國網站BuzzFeed決定跟Sherbet Birdie、Audrey & Him和The Wardrobe合作,找了LGBT族群翻拍許多經典電影的海報,也為LGBT族群發聲。下圖是《剪刀手愛德華》。
飾演愛德華的Tania Safi說她基本上討厭電影和所有浪漫愛情片,但她覺得同性浪漫電影讓她比較有共鳴。但是唯有看兩名女性談戀愛,她才能跟她們有同樣感受,並對她們的遭遇有同感。所以拍攝這張海報對她來說就像美夢成真。
飾演金的Jemima Skelley說如果一部電影中有化妝又穿裙子的女同志,她們要不是雙性戀,就是「暫時迷途」的女大生。坦白說這讓我覺得超鳥,好像在說我不是「真正」的女同志一樣。
《大亨小傳》
飾演黛西·布坎南的Kael Murray說她會為了當中的一個LGBT角色而看一些爛片。她覺得能活在一個LGBT族群跟異性戀族群都能在主流戲院上被呈現出來的年代一定很棒!她覺得那個時代會來的。
《鐵達尼號》
飾演傑克的Anna Boydell說在大多數的女同志電影中,角色都為身為同志掙扎,而且解決方法通常都跟男人有關。她想要看到在一部電影中,同志只是角色的一個面向而非整部劇的重點,而且不要男人來解決「女同志掙扎」。
飾演蘿絲的Corinne Goode說看到電影中有同志是很奇妙的,而她總會跟妻子興奮地輕推對方,表示「那是我們的一份子」。她的老婆很愛浪漫愛情片,所以能跟她重現鐵達尼號的經典場景很令人興奮。能想像若片中是兩個女人的愛情故事,她們的愛也會同樣強烈這點也很棒。
《暮光之城》
飾演愛德華的Brad Martin說身為白人順性別男性,他覺得自己已經比其他LGBT族群的人更常被呈現了,但是很多時候同志角色都被降格為背景角色、配角或丑角,而不是一個真正有血有肉又多面向的角色。
《麻雀變鳳凰》
飾演愛德華的Gary Paramanathan說他從小看的影片都是LGBT諷刺片,是喜劇演員扮演同志角色。他們不是能夠去愛的真人,最好也只能做配角。現有的LGBT片也都是關於白人的,尤其是那些陽剛的年輕白人同志。
飾演薇薇安的Jerico Mandybur說身為雙性戀,她很少看到自己被呈現在主流文化中。從她的經驗看來,雙性戀者在電影中缺席了,即使他們存在,也會被呈現成生活混亂、魯莽、情色或善變的。他們很少是有工作和貸款的正常人。雙性戀者通常是電影中被用來製造麻煩的存在。
《火爆浪子》
飾演丹尼的Sonia Tsai說她一開始很緊張,但之後就很投入。她想表現出約翰屈伏塔的浪蕩感,但不確定有沒有把他挺屁屁的動作做對。
《羅密歐與茱麗葉》
飾演羅密歐的Kadeem Alphanso說黑人同志在主流媒體中的存在非常稀少。如果有黑人同志,他一定是非常女性化而且被用來諷刺的。絕對是超浮誇、中低階層、手指動作一堆的浮華皇后。這類型的皇后絕對沒有不好,但若能看到主流媒體呈現出黑人同志的不同風貌一定很棒。
《熱舞17》
飾演法蘭西絲「寶貝」的Hilary Conroy說身為跟跨性別者交往的雙性戀,她很少看到自己是以真實且正面的方式被呈現在主流媒體中的。這讓她和伴侶覺得有點被隔絕了。她也覺得重現《熱舞17》很好玩,角色的互換也很有趣,她說其實她的伴侶才是寶貝。
飾演強尼的Jax Wearing說身為跨性別者,他從來沒有在主流媒體中看到自己被用笑點或怪胎以外的方式呈現出來。LGBT影片才會給他一個在世界中的位置。他說這對年輕人來說特別重要,因為他們可能還在為自己的不同掙扎。
《手札情緣》
飾演艾麗的Samuel Leighton-Dore說身為男同志,他覺得自己是有在大螢幕是被呈現出來的 (但可能非主流)。但他們往往是複合的角色,而不是有真正細節、深度和原創性的角色。他說如果可以的話,他想要創造一個LGBT故事不要總被限制在困境、痛苦和掙扎的世界。一個同志製片者有自信去用正面眼光探索其他性別面向的世界,能夠讚揚愛的共通性。
來看看完整的影片吧!
來源:Buzzfeed
你喜歡這些改版過後的電影海報嗎?不過近幾年像《丹麥女孩》、《因為愛你》等片都有拍出LGBT族群的不同狀況,應該也算是一大進步吧!把這段影片分享給你的朋友吧,特別是LGBT族群的朋友!
(往下還有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