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氣團一波接著一波!前氣象局長鄭明典在臉書連發兩則與「負北極振盪」有關的文章,以提醒民眾。
翻攝自臉書 (鄭明典) ,下同
鄭明典表示,持續追蹤「負北極振盪」,預報趨勢持續,繼續追蹤,預估影響時間是1月中,強調「不是明天 (1月1日) 、不是明天、不是明天!」
對此,大家議論紛紛,直呼「是霸王寒流?」、「我以為是1月上旬」、「不知道溫度會多低欸」、「南部要下雪了?」、「感覺今天下班回家看新聞,又會看到一堆的恐、恐、恐」。
沒多久,鄭明典繼續以「『負北極振盪』之主要冷空氣外流路徑」為題發文解釋,以下這張圖是由北極上空望下看的示意圖,太平洋在上、大西洋在下、北美洲在左、歐亞大陸在右;氣候上,冬季洋面溫度高,所以大西洋和太平洋北端容易有暖空氣入侵北極圈,在氣壓場上顯示的就是「脊場」 (紅色箭頭) 伸入北極圈。
示意圖,翻攝自pexels
鄭明典表示,「負北極振盪」的啟動就是上述兩支脊場或其中之一異常偏強,更「深入」北極圈內,冷空氣外流路徑便和這脊場有關。
翻攝自臉書 (鄭明典)
鄭明典進一步說明,第一條冷空氣路徑來自阿拉斯加脊場的增強 (上方) ,脊場東側的北風將冷空氣帶往北美洲中緯度地區;第二條冷空氣路徑來自格陵蘭脊場的增強 (下方) ,這脊場東側的北風將冷空氣帶往西北歐。
接下來,鄭明典提到,第二條路徑的冷空氣和大西洋上的暖空氣遭遇,會有強烈溫帶氣旋發展,溫帶氣旋東側的南風將暖空氣往歐洲內陸傳送。
示意圖,翻攝自pexels
鄭明典稱,會有第三道脊場建立,但因為這是高度變動的脊場,所以在該張平均示意圖中,看不到脊場,這個動態變化的脊場建立,會將冷空氣往東亞地區傳送,這是第三條主要冷空氣的路徑。
翻攝自臉書 (鄭明典)
小心不要感冒!
(往下還有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