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專家:無論關係多好「永遠不要向對方透露這4個秘密」

近年來,多個實際案例都揭示了一個事實:並非每個人都具備同理心。有時,人們對於他人的困境不僅缺乏同情,甚至可能會加以嘲諷。

November 2, 2024
選擇語言:
TEEPR原創
採訪報導
綜合報導
編譯
特稿

近年來,多個實際案例都揭示了一個事實:並非每個人都具備同理心。有時,人們對於他人的困境不僅缺乏同情,甚至可能會加以嘲諷。根據《今日頭條·第一心理》報導,這些案例也提醒我們,應謹慎地選擇與他人分享的信息,特別是以下這些可能影響自己未來發展的敏感事項。

示意圖。翻攝自《今日頭條》

 

1. 自己曾犯下的錯誤

例如,過去犯過的錯誤可能會讓人想要尋求他人的安慰或建議。然而,這實際上是一個風險很高的行為。即使你非常信任對方,也不應隨意透露自己的弱點。因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變動不居的,今天的密友明天也許就會變成陌生人。

示意圖。翻攝自《今日頭條》
 
因此,在與他人建立真誠的關係之前,我們需要有一定的自我保護意識,並為自己設定明確的交友底線。過去的錯誤已經發生,無論你分享多少次,都無法改變事實。與其讓更多人知道你的過去,不如將這些經歷深藏心底,作為未來不再犯同樣錯誤的警示。
廣告1

 

輕易地將這些可能傷害自己的事情告訴他人,實際上是在為自己未來埋下潛在的隱患。一旦與對方的關係變壞,或者你不小心觸怒了他們,這些「秘密」就可能被用來對你施壓。

示意圖。翻攝自《今日頭條》
 
更糟糕的是,並非每個人都會對你的過去經歷表示同情或理解。遇到情商低或嫉妒心重的人,他們甚至可能會當場嘲笑你,進一步加劇你的心理傷害。

 

2. 以後的規劃

並非每個人都有能力精心規劃自己的人生。有些人過得比一般人好,主要是因為他們有更多獲取資訊的途徑。隨意地將自己辛辛苦苦收集的資訊和人生規劃分享給他人,實際上是在為自己的未來培養競爭者。

示意圖。翻攝自《今日頭條》
 
人生規劃是一件相對私密的事,因為每個人的家庭背景和個人能力都是獨一無二的。一個人的成功模式不一定能直接套用到另一個人身上。因此,與其過度分享自己的未來計劃,不如專注於找出更適合自己的成功策略。
廣告2

 

擁有遠大的理想確實能在某種程度上激勵我們,驅使我們更加努力地追求理想生活。然而,在接近成功之前過早地將自己的最終目標告知他人,可能會造成不必要的壓力。特別是對於那些容易三分鐘熱度、缺乏持久力的人,過於頻繁地分享自己的規劃是不明智的。

示意圖。翻攝自《今日頭條》
廣告3

 

如果你經常無法實現自己的計劃,人們可能會開始懷疑你的可靠性,這對你的聲譽是不利的。因此,最好的做法是將未完成的計劃保留在心中,等到一切都成功了再去炫耀。即使最終未能實現目標,至少也不會對你在現實生活中的形象造成太大的影響。

示意圖。翻攝自《今日頭條》

 

3. 實際的收入

金錢總是一個微妙而不可避免的話題,特別是當它與人際關係交織在一起時。如果我們不能妥善處理金錢和感情的平衡,很可能會給人留下不良的印象。

示意圖。翻攝自《今日頭條》
 
在與家人和朋友互動時,保持一定程度的財務保密是明智的,因為不是每個人都希望看到你過得比他們好。與你成為朋友的人大多數都是從相似的起點出發,如果他們發現你過得比他們更成功,這可能會引發他們的挫敗感。

 

過於了解朋友的財務狀況也可能帶來其他問題,特別是在金錢借貸方面。當你正在精心規劃如何使用自己的儲蓄,無論是購房、購車還是日常消費,突然有朋友來找你借錢,事情就可能變得尷尬。

示意圖。翻攝自《今日頭條》
 
如果你借給他們太多錢,你可能會開始擔心他們是否能夠按時還款。反過來,如果你借出的錢太少,朋友可能會質疑你對這段長期友誼的重視程度。總之,不論你如何處理這種情況,金錢問題總有可能讓原本親近的人際關係變得疏遠。

 

4. 家裡雜事

在這個忙碌的現代社會裡,大多數人都在為生活奮鬥,往往沒有多餘的時間或精力去關心他人的私事。那些對你私生活過分好奇的人,很可能只是想找點刺激,或者從你的不幸中找到自我安慰。

示意圖。翻攝自《今日頭條》
 
隨便將自己家庭的不幸狀況告訴他人,不僅會影響你在他們心目中的形象,還可能降低你的社會地位。而且,很少有人能夠完全保密,你的不幸很可能會在不久後成為別人茶餘飯後的話題。

事實上,很多問題並不是突如其來,而是因為我們自己不經意的行為而引發的。學習控制自己的言辭,避免輕易透露這些敏感信息,能更有效地保護我們的生活品質,並減少人際交往中的不必要麻煩。

專家:拒絕人「別再說不好意思」 改說這句加分
素顏也很漂亮!女神卡卡保養皮膚的「特殊運動」
在這個大家都喜歡分享的時代,保留一點神秘感其實也不錯。

參考資料:今日頭條·第一心理Bruk, A., Scholl, S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TEEPR 亮新聞著作權聲明:非法抄襲TEEPR 亮新聞網站請注意,本站所有內容皆由自家TEEPR 亮新聞 編輯撰寫,並非如非法內容農場複製貼上。本網站之文字敘述、圖片、影像視聽及其他資訊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如侵權將立刻請臉書封鎖專頁。微改標題、圖片、前段,仍然抓得到!
分類:知識, 世界
加入粉絲團! 心理專家:無論關係多好「永遠不要向對方透露這4個秘密」留言按此 好友人數分享! 好友人數加入好友
廣告
廣告